中国思想小史-插图版

    中国思想小史-插图版

    编辑推荐

    ★名家推崇:史学家胡适、洪业,中国思想和文化史学者葛兆光推崇备至。

    ★特立独行:中国史学界的非主流,作者对中国思想与文化提出了很多独出心裁、很有意思、令人震撼的新观点、新看法。

    ★简明通俗:作者自言,兴趣很多,“根本不想成为一个学问家”,而且自称是“百科全书派”,所以其著作,大都写得浅近简明、通俗易懂。

    ★图文并茂:精心选配了近100幅插图,以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满足感。

    ★知识注解:参照《辞海》等工具书,增加了一些知识性注解,一来为读者释疑解惑,二来丰富读者的历史知识。

    ★修订严谨: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多个版本为底本,反复校勘10余次,完美再现原汁原味的大师力作。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小史》以中国思想的普及为出发点,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短小精悍的篇幅,叙述了自原始社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各历史时期思想的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大众对思想史的需求。《中国思想小史》自出版以来,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此次出版的《中国思想小史》,以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多个版本为底本,反复校勘十余次,并适当增加了一些插图和知识性注解,不仅完美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大师力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常乃惪,历史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敢向胡适、陈独秀、王国维、梁漱溟公开挑战的学者;近年来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的历史学家;特立独行,对中国思想和文化,总有一些特别的立场和观点。著有《中国史鸟瞰》《中国文化小史》《中国思想小史》《中国政治制度小史》《西洋文化简史》《文艺复兴小史》等。

    目录

    导 言 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变迁的鸟瞰 001

    第一章 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001

    第二章 宗教与伦理观念之进化 011

    第三章 神权思想之衰落与人事观念之代兴 021

    第四章 宗法社会思想之圆满的发展 029

    第五章 贵族社会中的一般思想 039

    第六章 学术的解放与思想的分化 051

    第七章 各派思想之凋落混合及神秘思想之复兴 069

    第八章 怀疑时代的曙光 077

    第九章 佛教的输入 085

    第十章 新佛教宗派的创造 095

    第十一章 唐宋间理学未兴前之新形势 105

    第十二章 宋朝理学的起源及其成立之经过 115

    第十三章 理学的大成和独占 133

    第十四章 程朱学的衰落与王学的兴起 149

    第十五章 理学的反动时期 165

    第十六章 考据学全盛下的清代思想界 173

    第十七章 思想的解放与今文家的活动 179

    第十八章 欧洲思想与昔日之中国 187

    第十九章 政治思想与实际政治运动 195

    第二十章 新文化运动的黎明时代 203

    第二十一章 新文化运动的成绩 211

    前言

    导言  中国五千年来思想变迁的鸟瞰

    思想史与学术史同呢?不同呢?说不同,所采的材料,所用的方法,未尝不大同小异;说同呢,内容所讲的确乎彼此两样。学术史——或者哲学史——所注重的是学说的内容,师徒传授的门户派别,以个人为中心的学者传记等等——思想史对于这些却全不注重,它所注重的乃是一时代思想递嬗的源流大概,及于当时及后世的波动影响。讲学术史尽可以个人为中心,多少忽略时代和地域等背景,讲思想史却完全不能不注意到时代、地域等等交互的影响。近来学术史乃至哲学史的著作也都渐渐抛弃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案体,而趋重于环境的影响之叙述了,从此以后思想史的位置,将比学术史——特别是哲学史——的位置还高了。

    中国有学术么?这话是不能轻易回答的,因为真正以科学方法为根据的学术,在欧洲也不过二百年来的事,在中国今日则甫在萌芽,尚无供历史记载的资格,更谈不到学术二字。中国有哲学么?自周、秦诸子以来,百家争鸣,其中未尝无近乎哲学性质的学说,不过中国的民族性是平易务实,所有主张多务求有裨实用,并不好为幽深玄远的思辩,因此发达为纯正哲学的机会甚少,只有六朝以后,从印度输入的佛教思想,颇有哲学的意味,但一到中国,学风也渐渐趋于实际,不是纯印度的旧来色彩了。地域环境之移人如此,因此在中国求为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记载是很不容易的,但五千年孕育深厚的民族,其发为思想自然不无可观,以民族的固有天性和环境铸成思想,以思想之力又铸成民族,彼此循回影响,遂造成今日庞大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思想,对于全世界都有莫大的影响,这种情形又是我们所决不可放弃过了的,因此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就绝对不可缓了。

    我们要对于中国民族思想的内容作详细的研究,就不可不先将五千年来演化的源流大概先为鸟瞰的解剖,使读者心中对于全盘情形先有一番了解,然后再进而为细密的叙述,才不至茫然无措,因此本章先将这种思想演化的大概情形,作一番鸟瞰的叙述。

    思想不是凭空发生出来的,它是民族精神结晶的表现,民族精神也不是天造地设一成不变的,它的成因,一半是民族血统,一半是地域环境和时代环境所造成。要研究中国民族的思想演化情形,除了各时代的时代环境应该注意外,对于中国民族的先天气质和地域环境也不能不注意,尤其要注意的是地域环境,因为民族的气质如何,本来难以表现,所表现出来的,尽是受过地域环境影响以后的情形,因此地域环境就更不能不特别加以注意。中国是个温带的国家,地方又广大,平原和河流又多,气候又温暖,物产又繁盛,这样情形之下,思想是应当早发达的。就最可靠的历史记载言,距今四千年时代,至少已有了系统的思想的萌芽了。在四千年以前,中国民族的思想进展到如何程度,我们今日无文献可征,已难十分断言了,不过从上古的种种民谣神话以及器物制度上考察起来,或者仍不无可以揣想而知之处。至于尧舜以降,多少已有书籍和器物可征,从这时代起到西周末年止,我们可以看作是一个相近的时代,这时代中我们所有的记载证明了一部分贵族宫廷的人已有了系统的观念思想,而大多数平民却仍生活在不识不知的神话之中。这时代因为交通不便、民族接触较少的缘故,至少文化的中心因民族之不同也分裂为数个,较显著的如黄河流域的诸夏民族文化,淮水流域的东夷民族文化,江汉流域的荆蛮民族文化,渭水流域的氐羌民族文化,四川中部的巴蜀民族文化,都各有其特异之点,由此产出的民族思想也各有其系统,彼此不同。除了诸夏民族之外,其他民族的本来思想因为记载简略的缘故,我们仅能于流传的故事神话之中,略得其一二,其详已不可得闻,这些不同的民族思想,到春秋以后因列国接触的结果,逐渐都加入诸夏思想系统之中,彼此混合调和,遂造成今日中国民族的整个思想了。

    春秋战国是各民族接触频繁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系统彼此竞争和调和最烈的时代。原始的诸夏民族思想因为政治进化较早的缘故,发展较为完备,表现出来的是儒、墨两家的思想。儒家重伦理秩序,墨家重实用节俭,两家为说虽稍有不同,根本的精神却无甚差别,都是发源于诸夏民族重实践的民族性。与这种精神相反的,则有道家与阴阳家两派。道家重虚无自然,阴阳家重鬼神怪诞,两家为说虽稍有不同,其源却均出于东夷民族的思想,不过一受海国的影响,气势较为雄大,一则发展于江汉流域,因地域丰饶的结果,思想较为高深罢了。最后出者为法家,法家起于韩、魏而盛行于秦,都是西北区域,西北为氐羌族的根据地,因气候寒冷,地势贫瘠,虽经周、秦两代的建都,文化仍甚落后,思想无甚表现,直到战国末年才有法家出现,其重功利、尚实用的精神仍与诸夏思想系统相近,不过更加谿刻峻厉,带有西北民族的色彩罢了。但法家的人生观却多承自道家,其受东夷族思想之影响也不少。要之先秦诸子,法家最为后出,其受他派影响也最多,故其学说首尾完密,壁垒森严,可谓集古代学说之大成,后来西汉一代的实际政治都是依据法家的主张而实行的。

    经过战国末年思想发展极盛的结果,到秦、汉统一以后,便有衰颓的倾向了。西汉初年的社会,以前各派的分子仍然都在活动,不过都无杰出的人才。儒家只有董仲舒一派的迂儒撑持门面,和叔孙通、公孙弘等无耻小人,假借名目,献媚时主。道家则也将原始那种极端破坏的思想抛弃,只以清净无为等浅薄思想,迎合当时的人心。这两派的末流都吸收当时流行的方士妖妄之说,与阴阳家末流相合,造成谶纬的思想,支配东汉一代的政治社会,结果成为道教。阴阳家更加堕落,自战国末年就失去创始者的本意,变为方士了。秦、汉以后,这种方士逐渐吸收当时的社会上的多神思想,蔚成大宗,后来的道教便是中国多神思想的总汇,很值得注意的。法家在西汉一代最见实用,但结果毗于事功而忽略理论,因此思想方面转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不过在实际上颇支配当时的人心罢了。墨家本来不重理论,秦、汉以后更因与当时专制潮流不合的缘故,表面上销声匿迹,实际上任侠好义之士多带有墨者的意味,不过因为不尚理论的结果,渐渐数典忘祖不知道他们的思想所自了。总之西汉一代是各派思想日就式微的时代,到东汉时代各派遂均灭亡。东汉表面上尊崇儒家,似乎思想界为一派所垄断,实则有经师而无儒者,有训诂而无发明,够不上称为思想家。当时支配一般思想界者仍是儒、道、阴阳三派结合而成的多神宗教,思想界之隳落如此,无怪乎一到魏、晋之际,要生大的反动了。

    思想到了东汉,可算消沉黑暗已极,妖妄的方士思想传布于民间,遂造成黄巾之祸。四百年来的统一大帝国,由此破裂。乱世社会不易安定,思想因之易趋激烈,遂渐渐产生对于古代传统思想反抗的怀疑精神。汉末的孔融,魏末的何晏、王弼,晋初的竹林七贤,都是此时代的代表。不过当时风气初开,规模未具,仅有对于传统思想反抗的破坏精神,别无新的建设。加以时代不宁,民生困苦,故颓废思想易于成立。伪《列子》中《杨朱篇》的思想即其代表。假如当时环境没有新的发展,则思想界也未必就长此安于颓废,或者就老庄哲学的路,发展为一种名理探讨的新精神也未可知,不过费的时间总要长些。乃时势凑巧,因种族移徙的结果,西域交通之路大开,印度的佛教思想竟大举输入中华,给颓废饥渴的思想界以一种新兴奋剂,从此思想界的工作,都集中到翻译事业上去了。

    六朝的翻译事业,与两汉的训诂事业,虽均为述而不作的劳动,性质似乎相同,其实就精神上和效果上说起来,却大不相同。汉代的经师当思想由盛而衰之际,其功作仅止于抱残守缺,毫无进展,当其任者也多系拘谨迂阔的书生,并无非常杰出之才,故影响社会极小。六朝则正当思想革新的机会,外来的学说完全新颖,为向来所未见,足以吸引第一流人才的注意,而其内容博大精深,又足以维系人心的信仰,故翻译者妙契微言,听受者共乐新义,影响之大就决非区区汉代经师所可比了。

    六朝时代,正在输入印度思想之际,大家都努力于介绍的工作,不暇咀嚼消化,在创造上无甚表现,不过单以介绍而论,已使中国思想界得了一支新生力军,发生一种新的变化罢了。到了六朝末年,翻译的工作业已将次圆满,印度思想重要的部分业已差不多都介绍过来,中国的学者接收了这一批新礼物之后,自然要逐渐求其与固有思想调和融化而另创出一种新东西来。自北魏中叶的净土宗起,到隋朝的天台宗,唐初的华严、禅宗等,都是中国人自创的东西,就是法相宗虽从印度输入,也是经过玄奘法师的改良,另有一番新意义的。

    佛教到了唐朝中叶,已经发达到了极点,种种新义都已发挥净尽,物极必反,以后的佛教便往下坡路走了,唐朝末年的佛教徒骄奢淫佚,愚昧无知,已不能尽餍人心,学士大夫渐渐有另辟新路的动机,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李翱都是有志开辟新路的尝试者,不过时机未熟,成就不大。到了晚唐五代的丧乱时期俱已过去,北宋的政治统一开幕,因着政治的和平安定,思想得以酝酿发舒以至于成熟。北宋中叶以后欧阳修、王安石的实利主义和二程子的理学俱已成立,到南宋以至于元,便全是理学家的天下了。

    理学起于北宋,大成于南宋,而盛于元及明初,元、明两代经过政治当局有意的提倡,简直成为一种变相的宗教,为人主箝制人心的工具了。末流之弊自然趋于谿刻,到明朝中叶反动渐起。一部分名士文人,专模仿浪漫的感情生活,虽为理学直接的反动,但在思想上无切实的立足点,尚非重要,在思想上占重要地位的,则为王守仁之良知学说。王学虽仍不脱理学之名,但实际上主张直接痛快,破坏一切,已超出宋儒的范围,非理学所能拘束了。

    这种对于宋儒理学的反动,一经开始其势不可复止,故到明末清初,受了国家时局的激刺,便有更新的思想萌芽。黄宗羲、顾绛、王夫之、傅山、颜元等都各有新学派出现,不但宋儒拘他不住,即阳明学说也渐成过去了。这时候真是个新机萌芽的时代。不幸清圣祖以后,专制日亟,文网日密,屡兴摧残思想的大狱,又用利诱手段,以爵禄牢笼学者,以辞章销磨志气,因此思想界受此挫折,不能照直线往前进行,不得已以玩物丧志的考据之学来销磨岁月,清代考据学之盛,正清代思想界之不幸。但思想终非禁锢所能终了的,清代嘉、道以后,禁网渐疏,新思想逐渐复活,魏源、龚自珍等皆其代表。假使无欧洲思想的输入,这种思想也会逐渐发育起来成为系统的学说的。恰好欧洲的思想又适在这个时机输入进来,给思想界添一支非常有力的生力军,恰如六朝时代之输入印度思想一样。自清末以至今日都和六朝的初期相似,是一个努力介绍的时代,不过尚无像六朝时代那样大规模的忠实介绍罢了。但这种机运一动,决难中止,欧洲思想终有尽量地输入中国之一日,前途之光明正未有艾哩。

    综观中国思想界的大势,自原始的神道思想进而为先秦诸子系统的学说,又吸收印度思想而造成宋明的理学,最后则欧洲思想输入,极恢奇变诡之致。足见民族创造力之大,融和力之伟,思想终无中断之一日,这就是我们所可引为乐观的地方了。

    在线试读

    第一章  原始中国民族的神话思想

    原始的中国民族并不是整个的,极概括地分起来至少也可以分为八九个不同的民族。各种民族占据的环境既不同,又因古代交通不便,彼此声息隔绝,无从交换意见,结果自然易于造成特殊的思想。这种思想后来有的澌灭无闻,有的日益光大,有的与他族思想相互混合,造成今日整个的中国思想,其情形各不相同。已经澌灭的思想,我们今日考证起来,尤为困难。大抵民族思想之发展迟速,内容丰啬,与民族所处的环境大有关系。原始的许多中国民族之中,其较有独立的思想系统堪令人注意者,仅有分布黄河流域的诸夏族,和淮水流域的东夷族。此外巴蜀民族虽有文化,而因与中国交通较迟,记载已多轶灭,无从考起;荆蛮、氐羌等族文化较低,表现甚少;闽粤、北狄、西藏诸族,距中原荒远,文化发展也较后,更无思想之可言。唯今日盘踞珠江上流山地之苗族,古代相传分布的势力较广,文化的开辟也较早,其思想内容也有可以注意之处,惜乎可考的记载也不多了。

    在这许多民族之中,最可注意的自然是诸夏族,因为他是中国民族的主干,他的文化发达也最早,流传下来的也最多,所以无论是任何种类的中国历史都不能不以他的事件为主干。诸夏族的来源有人说是从中央亚洲迁来,有的说是中国土著,我们姑不具论,总之自有历史以来,这个民族业已盘踞在黄河流域的中部,即今河南省及山东省的西部,山西省的西部一带。这一带地势平衍,土脉肥沃,易于产生文化,但气候并不甚热,在古代水患也较多,故人民不能过于逸乐产生很高尚的思想,只有与生活有关的平实思想容易成立,故其思想多趋于稳健切实。这一块大平原之中,除了西方有山岭以与陕、甘一带的氐羌族(戎人)相隔离之外,南北东三面都无险可守,和异民族容易接触,南方则有苗族,后来的荆蛮不知与苗族是同种否,大约彼此接近,东方则有东夷,北方则有北狄,除北狄因环境不良,略无文化及思想可考见外,苗族及东夷的文化发展也都很早,都有独立的思想系统,可以与诸夏相交换。上古诸夏族的敌人,最初是苗族,其后是东夷。苗族自黄帝斩蚩尤于中冀,尧胜南蛮于丹水之浦以后,逐渐失败南窜至长江流域,已失了与诸夏冲突的机会。他们的思想一部分被诸夏族吸收,变成中国民族思想的一分子,大部分犹遗留于江汉之间,直到楚国开化始挟之以与中夏思想相颉颃。东夷族与诸夏族之开化时期相仿佛,地势实逼处此,彼此冲突最多,融会也最深。今日所传的种种诸夏文化及思想之中,所含东夷族思想成分最多。上古诸夏族所传的圣人,如伏羲、神农、虞舜等,多不能谓为与东夷族无关。直到大彭霸于夏末,殷商代夏而兴,淮夷、徐戎叛于周初,徐偃王称霸于西周中叶,东夷族之势力犹倔强不伏,有与诸夏族代兴之势,可见其强了。治上古中国民族思想史者,对于苗、东夷二族与诸夏族的关系,是不可不注意的。

    上古诸夏民族思想是怎么样呢?也是和其他原始民族一样,应该从神话一类的荒唐传说中去找的。中国的神话材料虽也不为不多,但于研究上古的思想上看起来,价值并不甚大,因为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从战国以至汉朝才出现的。譬如神话最多的纬书,内有关于开辟及古代史迹的神话,但全系汉朝的迂怪儒家所捏造,并不足以代表初民的思想。其次如《淮南子》中神话也最多,《淮南子》所采多系当时社会的传说,与向壁虚造者不同,故较有价值,其中如女娲补天、姮娥奔月等故事,更值得令人注意。不过《淮南子》是代表道家和阴阳家思想的书,所采撷的区域,又是在江淮流域,则此种神话之来源与阴阳家不无关系,阴阳家的思想多与诸夏的传统思想不同,具有海国的气味,与其谓为代表诸夏族,无宁谓为代表东夷族。其他《庄子》《列子》等道家的书中的神话也可以同样性质视之。故真正代表诸夏族之神话仍只能于《诗》《书》《易》等五经中求之,就中《春秋左氏传》载神怪事较多,可以考见上古诸夏族神话之一斑。

    秋,龙见于绛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勾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昭二十九年《传》

    再看《国语》中的一段,更叙得清楚。

    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昭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以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国语•楚语》

    以上两段中的神话观念,虽出自春秋时代的智识阶级之口,其中自难免含有后来进化的思想,但二人都是追述古代的情形,总有一部分是事实的。从这两段之中,可以看出上古思想之一斑。第一,古代人信民神是不杂的,有专门事神的官,谓之巫觋卜史宗祝,他们的位置很高,有支配人事的权力。第二,古代人信神的意思可由这些巫觋之类代达出来,所以生活很有标准,不至动摇。第三,古代人的宗教观念是多神的,他们所认为神者很多,其有无主宰统属不可深知,即有,关系也是很浅薄的,皇矣上帝的一神观念,是商周以后才发达的,上古有史之初,尚无此见解。第四,古代人之所谓神本具有人格,与人性相去不远,除了日月山川等自然物都认为有神以代表之外,凡人之有才能功烈,为生民所信仰者,死后即成神灵,受后人的祭祀。物之奇异不常者也有神性,也可以为神。以上这几种观念,本是原始民族所同具的。不过诸夏民族受环境的影响,思想至为平实,故其神的观念也至为简单,除了拜物,拜伟人之外,并无其他新奇花样。其所谓神,都是具体的人物,且系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不似希腊、印度及波斯神话之多代表抽象的哲理,这便是诸夏民族思想的特色,正可以表示出他们只是大平原中一个老实安分的民族,没有什么有余时间去胡思乱想的。

    诸夏族原始的神话思想是这样的简单,所以今日流传的中国神话之中,外来的成分很多。大约如同盘古开天辟地一类的神话是从苗族中流传过来的,此外苗族的思想影响于诸夏者有多少,此时已无可深考。在古代对于诸夏思想影响最深者,要算东夷族。东夷族最古时期的思想如何,也已经不能知道,但从历史上有记载的时期起,东夷族神话思想,已经比诸夏族进步了。东夷族的散布区域是从山东半岛起,淮水流域全部都在他们的范围之内,其种族有莱夷、淮夷、徐戎等,血统大约彼此相近。东夷族的鬼神观念较为发达,诸夏族只重神而不重鬼,东夷族则鬼神并重,迷信鬼怕鬼的风气似乎很盛,用人于社是东夷的风俗,可想见其宗教之残忍好杀。大约一神的观念也是从东夷族输入的。因为上帝的观念是从商朝以后才兴起的,商朝是东夷民族,它的宗教是东夷的宗教。试看《夏书•甘誓》上夏人数有扈氏的罪状,启说他“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而《商书•汤誓》上商人数夏人的罪状,则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等语,可见对于神道的观念已经很有进步了。夏朝的历史记载流传到后世的很少,在仅有的几篇《夏书》之中,也看不出多少当时鬼神迷信的痕迹,到商朝则这种风俗显然可考。以殷墟甲骨文字为证,可以发现当时迷信鬼神卜筮的风俗很多,这种迷信,在夏时虽非没有,但绝不像商朝那样发达的。

    从粗浅的多神观念的夏朝进化到一神观念的商朝,虽然也许是时代的关系,但种族的关系也不为少,研究古代中国民族思想史者,对于这两种关系都不可不注意的。

    获取正版《中国思想小史》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05-3115:57: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1905311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