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为敌 人类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 一份对重新唤醒的伤害意愿的回应 献给所有捍卫人本主义精神和开放社会的人们

    何故为敌 人类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 一份对重新唤醒的伤害意愿的回应  献给所有捍卫人本主义精神和开放社会的人们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总会自命不凡,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

    为什么一些亚文化群体总会受到歧视?

    为什么犹太人等少数族群在历史上总在遭受迫害?

    融合哲学、政治学、神话、文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涉及个体、国家、族群等各个层面,深入剖析当下社会仇恨是如何产生,又应该如何化解。

    一部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

    一份对重新唤醒的伤害意愿的回应

    献给所有捍卫人本主义精神和开放社会的人们

    内容简介

    种族主义狂热主义、敌视与仇恨——一种思维方式正主导着日益分化的民众:只对他人的立场却不对自己的立场进行质疑。

    这部专著里,卡罗琳·艾姆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面对不顾具体问题的教条式思维,她对多元性、对“不纯正”给予赞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个体及他人的自由。

    作者简介

    卡罗琳·艾姆克,出生于1967年,在伦敦、法兰克福和哈佛学习哲学。自由时事评论记者,曾走访并报道了世界多个冲突地区,并荣获特奥多?沃尔夫奖、萨克森自由州的奥托?布伦纳奖和德国语言与文学创作学会的默克奖。2016年,她获得了德国书业和平奖。

    译者简介

    郭力,1985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现为德国弗莱堡大学汉语教师,自由作者、翻译。

    目录

    前言

    一 可见与视而不见

    希望

    担忧

    仇恨与歧视(1):集体性的敌视人类

    仇恨与歧视(2):机构性的种族主义

     

    二 同质的·自然的·纯正的

    同质性

    自然的

    纯正的

     

    三 赞美不纯正

    前言

    有时我问自己,是否应羡慕那些会仇恨的人。我问自己,他们怎么能如此地恨,怎么能恨得确信无疑。仇恨者的内心一定是确信无疑的。不然,他们不会那样说话,那样伤人,那样残杀。不然,他们不会那样贬损、羞辱、攻击他人。他们的内心一定很确信,不存在任何疑问。对仇恨质疑的人,不会仇恨。质疑的人不会让自己失控。仇恨需要绝对的坚定不疑。仇恨需受到适宜引导,在此,每一个“也许”的念头都会碍事,每一个“可能”的思虑都会令仇恨瓦解,降低其能量。

    被仇恨的是不确切的,若要确切就很难仇恨。确切性令人温和,令人仔细观察、仔细倾听;确切性会令人鉴别,会将一个性格爱好错综复杂的对立者,当作一个人类个体看待。一旦某些特征被抹掉,一旦个体不被作为个体来认识看待,那么成为仇恨对象的模糊不清的类群便会出现,他们会遭到侮辱、诽谤、咆哮,会被训斥为:“那些犹太人”“那些女人”“那些无宗教信仰者”“那些黑人”“那些女同性恋”“那些难民”“ 那些穆斯林”, 以及“ 那个美国”“那些政客”“那个西方”“那些警察”“那些媒体”“那些知识分子”。仇恨要找适宜的对象,恨的对象由此产生。仇恨的方向或上或下,每种情况下都有一个垂直视轴,不是仇视“上边”,便是仇视“下边”,但总是仇恨“另类”,因为另类使自身群体感到威胁与压力。这些另类因而也被想象成所谓危险的势力,或所谓品质卑下恶劣的群体;这样,接下来的虐待,甚至灭绝行为,便不仅成了情有可原,更是顺理成章的必要措施。另类即可以不受法律惩罚地非难、伤害、虐待,或者杀戮的各类。

    不论在大街上、网络上, 还是在傍晚、在光天化日之下,那些亲身经历过这种针对他人而释放出的仇恨的人;那些不得不背负遭蔑视受虐待的整个历史的人;那些会收到祝愿他们或诅咒他们死亡,或诅咒他们遭到性暴力信件的人;那些个体权利只被部分接受,他们的身体及帽子、头罩遭到蔑视,以致出于害怕受到攻击,不得不戴面具保护自己的人;那些不敢出家门,因门前站有随时准备施暴的众人,他们的学校或犹太教堂需受到警察保护的人……所有这些成为仇恨对象的人,都不能也不愿意对仇恨习以为常。当然,被当作另类及外人的人们,总会有潜在的抵抗意识,此意识不一定能像仇恨那样可感觉出来。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它主要表现为捆绑在社会公约中的拒绝。可过去几年,出现了某些越来越明显的怀疑:宽容得是不是太多了;那些有不同信仰、不同外表和爱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是也该满足了。还存在一些具暗示性的明显指责:那些犹太人、同性恋者或女权主义者,他们获得的许可已经不少了,现在已经不太抱怨,他们满意多了。这些听上去好像要说平等权利也具上限,好像妇女与同性恋者已得到了平等权益,就该大功告成,为什么还要求完全平等?这未免太过分了。否则就……全平等了。

    此等对缺乏谦恭的指责很奇特,又常常与已提供宽容的自我赞赏混在一起。就好像妇女被允许工作是一个很特殊的成就——她们为什么还要求同工同酬?好像同性恋不再被定罪和监禁,本身已很值得赞扬,好像现在需感恩戴德才合适。同性恋可以私下相爱,这是允许的,他们凭什么还要求公开结婚?对穆斯林的宽容,往往存在雅努斯似的两张面孔:穆斯林已经被允许住在这里了,可宗教性的、穆斯林性的,最好还是不要。“宗教自由”一词,如果涉及的是基督教,其内涵很容易被接受。还有更甚的、越来越常听到的说法:这么多年了,关于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没完没了的讨论,也该终止了。好像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事件的思考就像酸奶,也有保质期。就好像对纳粹国家社会主义罪行的反思,是一项旅游任务,到此一游,便该结束。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仇恨变得越来越公开化、越来越无所顾忌,仇恨者可以面带或不带笑容,但大都无耻嚣张。匿名的威胁信件一直不少,现在竟公然直呼姓名,并公开地址。互联网上,赤裸裸的暴力臆想和充满仇恨的评论不再以假名掩盖。如果几年前有人问我,我能否想象这个社会里又能出现这样的话语,我会认为,这完全不可能。那时我无法想象,公众言论可以再次变得如此粗陋,攻击他人又可以如此不受制约。看上去很像是,人们对交谈方式的一贯期待遭到了推翻。好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标准遭到了颠覆:好像谁若将尊重他人当作一种理所当然的礼貌,反倒应该为自己羞愧;好像那些不愿对他人表示尊重,甚至粗鲁无礼者,以及抛售偏见者,倒应该感到骄傲似的。

    获取正版《何故为敌》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11-2009:34: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01120099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