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对外开放,闭关锁国,是什么力量在决定? 语言不通的两种文化是如何交往的?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是如何恶化的?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挑战对近代中国落后的传统解释

    《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对外开放,闭关锁国,是什么力量在决定? 语言不通的两种文化是如何交往的?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是如何恶化的?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挑战对近代中国落后的传统解释

     

    编辑推荐

    ★《梦醒子》《传教士的诅咒》之后又一力作,王笛作序,卜正民、罗志田、程美宝、钟鸣旦等一致推荐

    牛津大学沈艾娣教授通过发掘跨域不同文化的普通人的故事,改变了我们对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认识。

    ★为宏大历史注入丰富细节,呈现英使马戛尔尼使华来龙去脉及其影响

    使团使华背景、国际局势、使团筹备、主要成员的经历、海上航行、使团成员见闻、清朝官员的接待、各类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乾隆帝的接见、此后五十年中英关系的恶化等,一一呈现。

    ★描绘两位翻译的人生沉浮,展示今日全球化世界的起源

    一个甘肃少年竟前往意大利接受神学训练,后返回中国传教;一个生于爱尔兰的英国士兵后裔,早早就开始学汉语,不仅见到了乾隆,在东印度公司工作,还把牛痘技术引进中国。欧洲和中国学者之间早已建立起了私人社交网络;华人精英能讲英文并在美国投资。

    ★反思关于“清代中国傲慢无知”的叙述,揭示跨文化理解之难

    清朝“傲慢无知”是人为制造的,非中国社会固有特质,当时有人已很了解欧洲,但英国的威胁让拥有这些知识变得危险,故无人愿意显露。忠诚,成为一个问题。事实上,更应该思考究竟是谁无知,原因为何。

    ★获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Kenshur奖,入围沃尔夫森、坎迪尔历史奖决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作者简介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牛津大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现为牛津大学中国史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擅长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著有《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1857-1942)、《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等。

    译者

    赵妍杰,女,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民国政治史。著有《家庭革命: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译有《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

    获取正版《翻译的危险》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05-1408:55:5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505140839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