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译文纪实系列·她们)没有颁奖的2018年,瑞典文学院究竟发生了什么?被他和他的朋友们抵制,意味着被文化界拒之门外,但她们决定不再沉默

    《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译文纪实系列·她们)没有颁奖的2018年,瑞典文学院究竟发生了什么?被他和他的朋友们抵制,意味着被文化界拒之门外,但她们决定不再沉默

     

    编辑推荐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没能如期颁布。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被视作全球最高级别的文学奖项,作为其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在世界文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到2019年曝光的一连串丑闻,却令成立200余年、一直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瑞典文学院跌下“神坛”。

    丑闻的中心是一个名叫让-克洛德?阿尔诺的法国人。阿尔诺和他的诗人妻子、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共同经营着斯德哥尔摩最有声望的文化沙龙“论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文学院院士、艺术界名流都是“论坛”的常客。

    20多年来,阿尔诺的轻浮好色是人尽皆知的——包括他的那些院士朋友,但人们似乎将其解读为他的法式风情的一部分。阿尔诺用恐惧和羞耻制造沉默,这种沉默又进一步使受害者和知情人相信,他围绕“论坛”和瑞典文学院建立起的人脉足以使发声者付出惨重代价。直到古斯塔夫松的调查揭开尘封的盖子,受害者不再沉默,人们才终于发现,阿尔诺的“轻浮”行为早已达到犯罪的程度。

    丑闻不断发酵,弗罗斯滕松利用职务之便影响瑞典文学院奖项评选和资金发放的嫌疑也浮出水面。院士们对于如何应对丑闻持两极化的态度,保守派与改革派爆发了难以调和的矛盾,瑞典文学院面临瓦解的危机……

    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系列丑闻曝光的过程,并由此暴露出瑞典文学院内部乃至整个瑞典文化界的诸多弊病。

    内容简介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取消颁奖。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被视作世界文学界最高级别的奖项,而作为其评选机构,瑞典文学院在全球的文学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接连的丑闻导致文学院多名院士愤而辞职,因评选人数不足规定而无法颁发当年奖项,一连串事件也令成立两百余年、一直保持着神秘色彩的瑞典文学院跌下了“神坛”。本书作者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正是“揭开盖子的第一人”。2017年11月,她在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报》刊登调查报告,以十八名女性的证词,揭露某瑞典文化界名人的性侵丑闻,之后进一步指认此人便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弗罗斯滕松的丈夫、著名文化人让-克洛德?阿尔诺。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系列丑闻曝光的过程,并由此暴露出瑞典文学院内部乃至整个瑞典文化界的诸多弊病。这桩丑闻最终激化了瑞典文学院中保守派与改革派的矛盾,促成了文学院的制度改革。

    作者简介

    玛蒂尔达?福斯?古斯塔夫松,1987年出生,瑞典记者,供职于瑞典《每日新闻报》文化部。她关于文化界权力斗争和腐败现象的报道震惊了瑞典文学院和全世界,获瑞典新闻大奖年度独家新闻奖、瑞典杂志出版协会年度记者奖、《快报》比约恩?尼尔松优秀文化记者奖等。凭借《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获瑞典书店员工协会“你的书,我们的选择”奖、年度塞尔玛奖等。

    获取正版《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5-05-0608:56:2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505060839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