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 梁二平

    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 梁二平

     

    编辑推荐

    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全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跨度从秦汉至晚清。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这条海路上演的历史活剧,回顾是何人往东而来,又是何人向西而行,方士、僧侣、海商又是怎样在世事险恶与惊涛巨浪之中完成历史使命。从回顾历史的视角全面解读、分析海上丝绸之路,读者能从本书看到古代中国对外开放、平等合作的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新时期“一带一路”。

    内容简介

    2013年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发展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退变于大明时期,逆转于晚清时期……本书沿着古文献、古墓、古画、古船、古遗迹铺就的历史小径,力求掌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手资料”、走入“第一现场”,更多运用考古实证探究历史真相,亦文亦图地解说这段漫长且复杂的海交历史……

    本书有助于人们理解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了这一理解,人们才会知道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绝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单重复,简单继承。新丝路不仅仅是主动编织经济合作的网络,还是新世纪的经济规则的制订,也是在国际政治与文化舞台上占据主动的新布局。

    作者简介

    梁二平,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海洋文化学者。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深圳青年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1980年代起从事旅行写作,足涉中国所有省,行走世界3 0 多个国家。著有《关东风情》、《中国风情》、《旅游摄影》等著作。2000 年起,关注海洋文化,著有海洋文史地理著作:《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中国古代海洋文献导读》、《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海洋深圳——深圳海洋文化历史地标田野调查》。另有散文集《花样生活》、《秀场与看客》、《肢体的游戏》、《身体的迷雾》、《一米阳光》等著作。部分著作被译介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目录

    第一章 方士引路,北海的探险者

    邹衍,古代海洋理论第一人

    徐福,北方航海先行者

    四海,秦汉时代的海洋观

     

    第二章 大洋开洋,黄门译使的近岸航行

    路丝”与“海丝”谁先行

    哪里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南海,中国最早的海洋图景

    跨海册封,神秘的汉赐倭奴王金印

     

    第三章 西帆东舶,相向而行

    帆船的诞生与巨大的海上商圈

    中国何时扬“帆”远航

    吴帆初航,朱应与康泰笔下的扶南国

    东来西去,遂溪的波斯金碗银钱

    隋使下南洋,常俊眼中的赤土国

    阿曼商船,辛伯达的“苏哈尔”远航

    画中丝绸,东西贸易的“大宗商品”

     

    第四章 僧来僧往,跨越大洋的取经传法之旅

    印度取经,西去取经的中国僧

    东渡传法,天竺高僧拘那罗陀

    新罗慧超,西航大唐漂洋天竺

    高丽僧侣,开宗传派的义通与义天

    东极高丽,刺马丹远航库尔德

    东瀛传律,大唐鉴真七闯东海

    搜书习字,入唐八大日本僧侣

    茶禅一路,最超拔的丝路文化交流

     

    第五章 唐宋官使,东渡西行的声教布局

    杨良瑶,唐使“下西洋”的秘密使命

    黄慎,一介海商担起的宋丽复交使命

    张保皋,从大唐小将到新罗海王

    指南针导航,徐兢奉使高丽的航海志

    唐宋海图,遥见阿拉伯半岛身影

     

    第六章 沉船密码,藏在大海深处的秘密

    大唐海市,唐代海船就是这个模样

    大食沉船,藏在海底的唐代瓷器博物馆

    泉州宋船,香料贸易的转运商

    “南海一号”,南宋海上贸易的重要链条

    蓬莱沉船,战船、商船、高丽船

    新安沉船,中国、日本、高丽的海上商圈

    中国古船,有多少船模漂泊在海外

     

    第七章 市舶港口,大唐至元的海上贸易

    广州,开放时间最长的口岸

    明州,唐代开启的东方大港

    杭州,宋代最兴旺的口岸城

    泉州,宋元时期世界级大港

    温州,江山胜览海上传奇

     

    第八章 大元功绩,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亦黑迷失,六下西洋的大元航海家

      澉浦杨氏,敢为天下先的“官本船”

      汪大渊,远行至西非的海上旅行家

      大食蒲氏,宋元泉州海上贸易的洋当家

    第九章 泰西行者,敞开东方之门

      马可·波罗中国东南行迹

      马可·波罗的五幅东方航海图

      伊本·白图泰,赞美中国帆船与通商大港

      青花瓷,西方绘画里的东方“神器”

    第十章 声教广被,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与郑学,误读多年的“下西洋”

      消失的水程档案与存世的典籍

      郑和下西洋的“九大碑记”

      郑和船队图与郑和航海图

     

    第十一章 东洋西洋,通往世界的航线

    “明东西洋航海图”的识图传奇

    “舟子秘本”,民间海上贸易的《山形水势图》

    《漂海录》,“东方的《马可?波罗游记》”

    利玛窦为中国打开“世界之窗”

    香船古道,千年香绕珠江口

     

    第十二章 海商海盗,明清两代的历史错位

    王直,海商的使命与海盗的归宿

    郑芝龙父子的失败与成功

    海盗,中国古代航海家最后的身影

     

    第十三章 泰西东来,单向度的海上丝绸之路

    “哥德堡号”,维京人最斯文的远洋贸易

    “中国皇后号”,向中国致敬的美国船

    最后的远航,从张元隆船队到“耆英号”

    十三行,一曲海上丝绸之路挽歌

    血色丝路,中国,你的钥匙丢了

    前言

    序 言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在讲“海上丝绸之路”前,要先讲清楚什么叫“丝绸之路”。

          古代中国没有“丝绸之路”这个看上去很“友好”、很“贸易”的名词。汉代以来东西交往最为著名的词汇即“通西域”,当年大汉主动派使西行,一是招兵,抗外侵;二是买马,买汗血宝马,也是为打仗;与丝绸贩卖没任何关系。两千年来,中国并无“丝绸之路”之说。关于东西交往,王国维在他的《西胡考》中曾说过,“自来西域之地,凡征伐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此事实也”。这是陆上东西交往的一个非常准确的“方向性”定位。

          今所谓“丝绸之路”是个舶来语,它是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创造的名词。1869 年至1872 年,李希霍芬为德国选择殖民落脚点和资源调查而专程来到中国,在他所著的《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一词。这个词原指中西陆上通道,因这条通道上进行的主要是丝绸贸易,故名。当时,这个词并没被学界广泛使用。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丝绸不仅从陆道运往西方,而且也经由海道。所以,法国汉学家沙畹在他的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海陆两道”,但后来也没人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个词。这确实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第一次提出。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第二次提出是20 世纪晚期。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国门再次打开,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计划,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即是组织了一个为期十年(1987—1997)的中国通往西亚的陆路考察活动,这个课题命名为“Integral Study of The Silk Road :Roads of Dialogue”。中文意思是“丝绸之路——交流之路综合研究”。

          继在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之后,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发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船“和平方舟”活动。这年10月,一支由30 个国家50 多位学者组成的考察队,乘阿曼苏丹王室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从马可·波罗故乡意大利威尼斯出发,沿古代商船航道向东行驶,于1991 年2 月抵达泉州后渚港。

          从19 世纪末的德国李希霍芬和法国沙畹首次提出概念,到20 世纪晚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考察活动,“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百年,终成显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百年的学术研究,它的热点并非东方,而是西方。它说明不论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对西方的诱惑力,远远大于它对中国的诱惑力。事实上,古代东西方贸易方向性和主动性,皆在西方。当年西方人对东方海上商路的命名,甚至并不叫“丝绸之路”,比如,大航海时代麦哲伦环球航行就是以“到东方寻找香料航路”来命名。这一学科在西方,一直是在“东方学”的范围内。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学者追捧的课题,并引爆学术之争,是在21 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历来爱争第一,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就有了“始发港”之争。“始发港”之命名出自广东。2000 年广东学者以“徐闻——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项目率先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专题研究。此后,广西也启动了相同的项目,并于2004 年召开了“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研讨会。在两个始发港的争论之中,“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丝路研究中的新方向、新课题和新命名。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三次提出,并形成超越学术进入政经层面的热潮,是“一带一路”理论的提出。这一理论跨越时空,使中国在这一话题中首次掌握了主动性,拥有了话语权,将这一学术课题提升为国家战略和愿景的高度。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一带一路”的诞生。

          2013 年9 月和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分两次在一陆一海两个国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次是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时提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另一次是10 月3 日,在印尼国会,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此后,在2013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首次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国内会议上一并提出。

          2014 年5 月21 日,在上海亚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国际会议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次亮相。

          这个概念随后被媒体整合为“一带一路”加以报道。媒体称:“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遂成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因而我们说“丝路之学”是一门“倒叙”的学问,追根溯源成了它的重要路径。本书以“海上丝绸之路2000 年”为题,意在还原当年这条海路上演的历史活剧,看看是什么人物往东来,又是什么人物向西去,方士、僧侣、太监、海商、海盗……还有,从南到北的系列通商口岸广州、泉州、温州、明州、杭州、密州……在如此宽广的历史舞台上,古人是怎样在世事险恶与惊涛巨浪之中,完成历史使命,或走完悲剧残生。

          不了解历史的人很容易将“丝绸之路”理解为是中国人走出国门做生意的一条商贸大道。事实恰好相反,更多时候是外国商人不远万里来中国做生意。这一点,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西胡考》中说得很清楚,“自来西域之地,凡征伐者自东往,贸易者自西来,此事实也”。这是陆上东西方交往的一个“方向性”定位。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又是怎样一种流动呢,不论从马六甲海峡的“黑石沉船”,还是南海的“南海一号”的文物来看,唐宋海上贸易也多是西方船到中国来进货的多,中国船去西南或西方进货的少,尤其是鲜有官贸商船出海。

          理解了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才会知道今天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绝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简单重复,简单继承。新丝路不仅仅是主动编织经济合作的网络,还是新世纪的经济规则的制订,也是在国际政治与文化舞台上占据主动的新布局。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发展于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鼎盛于唐宋时期,退变于大明时期,逆转于晚清时期……笔者沿着古文献、古墓、古画、古船、古遗迹铺就的历史小径,力求掌握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手资料”、走入“第一现场”,更多运用考古实证探究历史真相,亦文亦图地解说这段漫长且复杂的海交历史……好了,不多说了,还是看正文吧。

          是为序。

    获取正版《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06-1921:09: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19061921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