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以来的中国 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1840年以来的中国 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编辑推荐

    一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1.以立宪为线索,重新梳理中国近代 史的关键节点

    1840年,在突然跌入现代世界之后,中国也曾将宪法作为救国的药方,希望依靠宪法,让中国快速摆脱困境。

    但为何中国的立宪之路,却异常坎坷?

    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立宪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

    在本书中,抓住“立宪”这样一个关键动作,王人博老师专注考察近现代史中的重大立宪时刻:从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到辛亥革命、以致1949年以后的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八二宪法。

    在对这诸多“立宪”事件反思中,中国近代转型失败原因的剖面清晰显露出来。

    2. 宪法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当一个老大帝国要完成立宪转型时,必然也牵扯出更为复杂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冲突。

    旧中国先前“独立自我喂养的精神世界”如何开始逐渐崩塌?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立宪”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

    以上问题,是本书贯穿的另外一条线索。

    内容简介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无疑最具争议也最受人关注。

    军事的视角、政治的视角、文化视角、社会视角与观念视角的近代史叙述,我们都已不陌生。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为我们呈现的,则是一幅与众不同的近代史图景:法学视角。

    作者简介

    王人博,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主要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孤独的敏感者》《法的中国性》。

    他是中国法学家少有的深具人文精神与批判精神的学者。对于学界讳莫如深很多问题,都能以专业的眼光,毫无顾忌地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这种风格让他笔下的中国近代史,拥有了少有的穿透力。

    这本“独特”的中国近代史,写作前后历时大约25年,可谓拥有史学家的洞察X法学家的严谨X哲学家的智慧。

    获取正版《1840年以来的中国》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05-0809:05: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10508091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