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 “关系哲学”大师马丁·布伯毕生之作 其中的“对话原则”成为一个哲学流派

    我与你 “关系哲学”大师马丁·布伯毕生之作 其中的“对话原则”成为一个哲学流派

     

    编辑推荐

    出版于1923年的《我与你》,一举奠定了作者马丁·布伯在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的“对话原则”成为一个哲学流派,被他称为“我的毕生之作”,是解释经验世界和关系世界的重要作品。

    我与你》直接启发了弗洛姆《爱的艺术》,是许多经典作品的创作源泉。

    武志红称《我与你》决定了他的职业道路,是对他人生影响最重要的书。

    摄影师吕楠说自己在西藏十年间,将《我与你》读了足足1000遍, 因此贡献了《中国摄影》上震撼人心的作品。

    如今,我们心仪“高质量的陪伴”、我们认同“跟孤独相遇是我们一生中避无可避的功课”、我们说“真正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这一切都始于《我与你》提出的“对话原则”。它强调两个主体的交流,以拥抱和尊重对方本真的方式,进入新的动人的关系境界,对如今社会广泛存在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人际关系和心理学领域都带来了全新的启发。

    相遇成就了“你”的现实绽放。也唯有在此,看与被看、认识与被认识、爱与被爱才是不会消散的现实。

    译者徐胤,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在读,专门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我与你》是他继《性学三论》和《精神分析引论》后又一通达译作,译本曾受李银河老师的点赞推荐。语言精准,娓娓道来,还原马丁·布伯

    原文神韵,准确好读。

    内容简介

    《我与你》通过对关系世界三种维度的探索,启发人们和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从而用更好的方式来回答“我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我与你”的关系。

    以亲子关系为例,很多父母声称自己爱孩子,但对孩子真实的愿望和感受不感兴趣,此时孩子就成为了父母表达爱的工具,他们的关系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而如果父母能放下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去面对孩子,以自己的本真拥抱孩子的本真,他们的关系就是动人的“我与你”的关系。

    爱情、友谊和同事关系,概莫能外。一个人是否真的存在,取决于是否被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看到”。没有评价,没有控制,没有要求,只是此时此刻与另一个人“相遇”过,便是存在的证明。

    作者简介

    马丁·布伯
    Martin Burber 1878-1965
    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影响遍及整个人文学科,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学、社会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领域。

    译者

    徐胤
    青年学者、翻译家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在读
    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方向研究
    已出版译作《性学三论》《精神分析引论》

    获取正版《我与你》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03-0711:38:34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103071111718.html